2022学年第一学期紫竹园中学行政工作要点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教委、区教育局工作各项教育工作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要求,根据学校“十四五规划”部署,以“向着美的方向前行”为办学理念,以迎接特色普通高中第二次复评为契机,提升学校内涵品质,推进学校“美创”特色建设新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校园安全和新冠疫情防控,扎实推进校园安全、应急处置,强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从而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稳定推进。
一、以冲刺特色高中复评为契机,深化特色内涵
1.深化特色内涵,全力冲刺第二次特色复评。认真对照特色高中评估指标,仔细总结梳理复评提出的问题,积极整改,全力做好第二次特色复评的各项准备工作。
2.深化“双新”推进,积极应对生源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以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着眼点,以市级课题“美育创新视域下特色高中学生核心素养跨学科培育的行动研究”的研究为引领,提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效度,探索校本特色课程的创新性和融合性。
3.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基于美术特色学校数字化智慧化平台建设和培训工作。做好教师信息技术2.0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学科教学、特色课程中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赋能教学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在新课标、新教材实施背景下,使教师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广泛运用的变化,促进以学生中心导向的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创新中的运用。
4.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做好学校卫生工作和生态文明教育。严格落实市、区有关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确保在制度、措施、物资等方面无死角、无失误,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做好师生员工每日健康数据、申生康和行程信息的统计与分析上报工作,完善疫情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做好师生员工的新冠疫苗接种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核酸检测工作。扎实推进防近工作,抑制近视眼率持续增长态势。依托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平台,推进“放心学校食堂”建设,实现百分百“明厨亮灶”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工作。完善青少年健康教育和健康服务,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推进中小学健康课程建设。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与形式,探索将生态教育融入课程、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生态理念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能力。
5.全面实施依法治校,重视学校安全工作。根据区教育系统依法治校创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化师风建设,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落实教育部、市教委对中小学生的“双减”和“五项管理”,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负责,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落实学校章程,树立按制度办事的学校制度文化,增强教工对学校制度的重视程度,严格执行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程序,促进各部门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网络安全工作,明确职责,对网络信息审查和网络安全运行负责,加强对校园网络建设及安全管理。
6.推进特色品牌辐射,提升办学声誉。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特色培育,发挥对同类学校的引领作用和对社区的辐射。通过各级各类公开课、慕课、各类共享课程的的设计和录制,继续在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的支持下,承办市级艺术杯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校特色影响力。通过为区域内初中学校输送特色课程,为美术教师提供教研平台等形式,为区域艺术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和长桥街道的联动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同时服务社区,提升学校知名度。
二、深化“双新”改革,优化校本课程设置
1.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凸显“美创”特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继续完善学校的课程方案。结合学校特色和学情,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结构、课程功能、制定课程学分,构建起三类课程协调发展的高质量、有特色、可选择的DREAM课程群,探索以“美创”为核心的新教学途径。
2.做好市级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立足学校特色的跨学科研究。继续市级课题《美育创新视域下特色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培育的行动研究》的研究,加强现有课程的融通集群研究,如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国家课程的跨学科教学、校本选修课程的跨学科创作、研究型学习的跨学科研究等,摸索特色高中跨学科教与学的途径和方法。(暑假部分教师参加了华师大举办的跨学科培训)本学期计划开出一到两门跨学科课程,初步探究在国家课程和特色课程实施中实践跨学科研究,从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3.研究新课标、探索新教学,引领课堂转型。继续推进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工作,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背景下,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教材更替后的专项教研、考试评价、教师培训、教学设施等工作,确保教学秩序平稳有序。
在“双新”背景下,通过校本特色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创新特色课程实施途径,继续开好《文创设计》《实验美术》和智能可穿戴设计等高校设计课程,探索综合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加强新课标、新教材的校本研修,通过专家引领、团队合作、同伴互助、个人实践等方式的结合,继续开展以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单元教学研究。
4.切实做到减负增效,提高教学有效性。
严格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基本要求,提高课堂效率,继续进行作业公示制度,严格手机管理,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切实提高教学效能。总结线上教学的优势,用好市级空中课堂和区级在线教育资源。利用正逐步完善的学校智慧化平台、云录播教室和本学期计划使用的classin平台,做好线下教育的有效补充,提升信息化支撑课堂教学、教师研修的效率与品质,并将微课程、微视频等教学、课程资源用线上方式提供给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各教研组要扎实推进新课标的落实和新教材的落地,自觉进行组内培训,认真研究高考、学业水平考改革方向,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业针对性、命题科学性,夯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研究校本实施策略,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5.完善特色评价,进一步落实生涯导航和全员导师制。认真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生评价,从“美育引领,五育并举”的高度全面衡量学生的成长,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进一步完善、宣传、落实学校特色评价指标(美的人格和美的创意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生涯教育和全员导师,系统总结学校在生涯教育课程和全员导师制中的有效做法,明确努力方向,力争申报相关科研课题。
6.规范教研组工作,努力提升教研质量。课教中心要继续加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岗位培训,明确学校特色办学的相关理念、措施,并组织教研组深入学习。在双新背景下,严格落实“五项管理”要求,规范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考试命题,作业规范,个别指导等相关工作,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的规范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学校教学的有效性。认真做好各类报名考试组织工作,加强毕业班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指导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7.创新特色学科教学,推进特色学科内涵建设。以应对美术高考改革为抓手,深刻领悟课程改革要求,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修订《紫竹园中学美术专业课课程纲要》。本学期计划完成《绘画入门与进阶导学习本》(速写部分、色彩部分)的修订,继续探索以记录学习者学习历程为核心师生双向互动的新型学习用书设计,推进美术基础课教学改革。
完善学校的智慧化平台的运用,鼓励老师积极运用平台尝试开发各种校本功能,比如美术学科1+X多师分层教学,启动美术基础课专题视频的拍摄,进一步并做好美术资料的云保管、云展示、优化线上的个别指导方案、作品集收集等工作。继续推进综合材料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在高校专家的引领下继续推进高一年级创意综材课程(通用技术,必修课),并对学校艺术选修课课进行新的规划、整合,引入中外艺术教授及当代艺术家给学生们带来特别的艺术学习及感知体验,重视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培养。
8. 严格落实“五项管理”,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宣传,严禁占用体育课活动课,提高体育专项课的有效性,提升学生身体素养和意志品质。提高学生“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的运动质量与效果,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 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三、坚持立德树人,探索基于特色的五育融合
1.以美育德,优化行为养成教育。围绕“真美育人 创美育才”这一核心理念,深入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真、善、纯、美”为核心,以“以美育德”为基本途径,以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最终目的,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品格。落实“五项管理”,继续完善《紫竹园中学学生手册》。
2.提升自主管理,打造多元学生社团。实践主体性德育,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利用校园各种活动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力,人人参与,各尽其责,为学生提供展示发展自我的舞台。加强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培养,发挥中坚力量,形成有效的自主管理机制。加强共青团队伍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团青文化。以扎实工作促进青年成长、成才。优化组织方式,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学生会的自身建设。
3. 立足各类主题活动,扎实推进五育并举。
广泛深入开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真正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切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
立足校园主阵地,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进课堂、进活动、进仪式,把“四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立志听党话、跟党走。作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继续开展传统艺术项目的教学实践,同时也要创新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组织开展以“学宪法讲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主题活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积极培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以美促劳”,推进垃圾分类,倡导勤俭节约。加强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开展“幸福生活劳动创造”主题教育活动。继续以玻璃、金属、纤维、陶艺、扎染等手工劳动为主的艺术类拓展课、社团活动为载体,融合创意思维培养形成体现美术特色高中的劳动教育特色。广泛持续地开展制止餐饮浪费宣传活动,积极倡导营造合理健康的校园饮食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日常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践行文明餐桌规范,制止餐饮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文明好习惯。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育德能力。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创设全员育人氛围,提升教师团队育德能力。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并完善学校的全员导师制度,结合育人方式改革和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切实展开对教师生涯规划、心理疏导、家校沟通等方面的培训。
继续开展提升班主任育德能力的校本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德育沙龙、微讲座、班主任论坛等),加强对班主任团队专业工作的指导,提高班主任育德能力。搭建各类平台,加大对青年班主任、年级组长的培养力度。通过开展师德、人文艺术等综合素养培训,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员育人氛围,充分体现“德美一体”模式下的学科育人价值。
5.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建设。注重构建“育人共同体”,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充分利用素质教育基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发利用社区和社会德育资源。积极开发家庭教育指导优质资源库和推送平台,发挥家庭育人功能;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建立家校和谐互助的平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专项培训,为家长提供更适切的家庭教育指导。
6. 聚焦特色德育建设,“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学校德育课程再设计。围绕“立德树人”,凸显“馨美”德育特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教育方法与途径,完善“以美育德”校本德育系列课程。继续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融入德育学科和学科德育,继续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导读”“导学”和主题活动课程,结合学校特色探索形成校本特色的的思政课程群。
7. 关爱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按照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建设标准,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施,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建立并稳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队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社团建设。用好学校健康发展中心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宣传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方式,建立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积极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与服务系统的建设,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和创新,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真正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发展。
8. 利用信息化平台提升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学校智慧化平台建设为契机,建立“信息化德育资源库”,将年级组长、班主任德育管理心得体会文章、班级特色总结、主题班会教案和课件、升旗仪式主题演讲、各类主题活动方案、优秀成长笔记等进行梳理和完善,建立电子档案,实现德育网络资源共享,德育思想碰撞,提高育德能力。探索以互联网为基础与平台的新媒体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既要强化学生信息素养与责任意识培养,又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快捷便利的特性,对学生施加更加深入与生动的影响,让学校德育变得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9. 完善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
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完善各年级的德育目标,评价的维度在延续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培育、心理素质提升的基础上,更看重评价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和政治认同理念。运用信息化评价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形成学生德育评价方案。继续完善《紫竹园中学学生成长笔记》的实施,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反思,形成案例,以探索更为全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规范并完善各类评优制度与方案,使校园评优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
四、推进科研创新,构建与特色发展相匹配的教师队伍
1.认真学习和贯彻《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按照《徐汇区教育系统关于建立健全新时代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强化师德考核评价。进一步树立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育人观,理解学校“以美育人”理念中,美育的纽带作用以及其与其他四育的关系,切实提升教师育人的艺术性。
2.鼓励科研创新,深度聚焦双新背景下的美术特色,有效提升特色内涵。深入研究市级一般课题《美育创新视域下特色高中学生核心素养跨学科培养的实践研究》,以其作为学校龙头课题研究引领学校的课程发展。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机制,重视制度建设与创新,进一步浓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氛围,提高学校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实现学校科研工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提升教师培训实效。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培养培训,健全研修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教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师德建设水平与质量。结合特色学校队伍发展规划,鼓励教师积极开发设计有关师德师风建设、课程建设、信息化建设、育人方式等相关内容的培训课程,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为更好地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借助专家的力量做实特色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并为美术教师参加各类展览搭建平台,依托区教研室辐射区内骨干美术教师,共建共享,提升培训质量和实效。
4.优化教师分层培养机制,完善教师队伍结构。继续做好以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两长为目标的“学科骨干研习班”,以培养校级、中层干部为目标的“管理骨干研训班”的组织和培训工作,以帮助新教师了解学校特色发展、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办学愿景,增强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认知而达到文化认同为目标的的特色文化学习班,从而进一步激励教师投身学校特色建设,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明确个人发展目标,从而推动学校发展。
今年新进学校的青年教师特别多,要依托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资源,结合学校实际,聘请区内、校内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带教,加强对新进教师的师德和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青年沙龙、师徒带教等形式指导职初期教师合理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增强青年教师的发展后劲。
5.加强优秀青年干部培养。为进一步助推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优化学校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促进干部队伍年轻化和专业化队伍,做好干部的储备和梯队建设,从而提高学校后续的管理水平。
6.发挥骨干辐射引领作用。做好局中青年骨干教师管理工作,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继续搭建教育教学论坛这一共享平台,通过部分教师有效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启迪、推动更多的教师更新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策略。
7.指导教师完善十四五个人规划,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支委班子会一对一对教师的规划进行指导和沟通。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学校要搭建各类平台,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评优比赛和高一级职称评审,构建学校人才金字塔。
五、提升信息化支持的后勤工作效能,保障特色发展
1.探索信息化管理,在继续用好企业微信、资产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利用校园智慧化平台的建设开展考勤、教务、美术道具和资料的管理等工作,提高管理效益,为美术教师阅卷、评价提供更便捷的通道。
2.进一步提高两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细化岗位职责、工作量化考核。细化各环节的考核标准,完善考核评比条例。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考核对照有标准,提升后勤服务工作质量。
3.及时全面做好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录入工作。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完善学生电子化学业成绩管理和艺术选修课选课系统。继续做好教学用书、课表安排、文印等教务工作,扎实做好考务相关工作。继续规范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为学校的规范管理提供坚实保障。
4.严格管理学校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执行对学校财产的定期检查,执行好报修申请单制度,及时做好各设备的常规维修及养护,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及时对教室内电教专用设备、专用教室的使用做好记录,做好规范管理。
5.加强校园和班级的清洁卫生管理工作。做好学生缺勤缺课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管理工作。有计划开展体育卫生专题宣传栏及讲座,积极配合做好校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情况实录工作。开展好红十字会会员的定期培训等各项活动。加强对师生的控烟宣传教育,继续保持学校无烟环境的营造。
6.做好学校饮水饮食安全的规范、管理和监测工作。实时监控直饮水机的安全使用并做好直饮水和二次供水的定期维护、清理。进一步推进食堂规范化建设,落实好校领导陪餐制。通过网络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对营养午餐的意见建议,提升学生午餐管理水平、提高学生午餐营养质量、保障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