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美创大课堂”组织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艺术之旅,一群怀揣艺术梦想的同学走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领略“刺天”展览的独特魅力。本次活动旨在拓宽美术生的艺术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通过近距离接触当代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如何运用多种材料表达观念、材质和知觉的关系。
1、活动过程
步入“刺天”展览现场,展览同名装置“刺天”映入眼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该装置由《飞行器》、《刺天》、《补天》三件作品组成。同学们仿佛踏入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材料宇宙。这里没有传统艺术形式的边界束缚,一台农用手扶拖拉机、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一架用铝皮和日常用品模拟制作的波音747民航飞机,以钢架相连,创造出既似交通工具又似建筑的独特形态。在艺术家的巧思下,摇身一变成为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思想深度的艺术作品。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近距离观察这些作品,思考艺术家是如何借助这些利用金属的坚硬质感与可塑形特点,以及用旧衣缝制而成的多彩天幕,了解到材料特性如何决定艺术表达方向。比如,利用金属的坚硬质感与可塑形特点制作的金属针,刺破由众多收集来的旧衣缝制而成的多彩天幕,传递出人类冲破天空、探索宇宙的勇气;而在用“一口气”制成的玻璃器皿前,学生惊叹于在原来呼吸也是可以有形状表达的;在用编织物和铁丝做成的《声音塔》前,学生顿悟到,原来声音也是能具象化的;面对冰冷的荆棘铁丝与柔软的纱布绷带相互缠绕,并用瓷泥包裹塑成的作品,及有生命的植物在坚硬的玻璃孔洞中生长,形成相互依存的新的作品前,让学生惊叹于材质还可以这样对立转化,来表达对于生命的思考。
此次展览所呈现的逾二十件风格各异的巨作,不仅是尹秀珍艺术生涯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同学们难得的学习素材。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沉浸在尹秀珍构建的艺术世界里。他们时而专注地端详作品的每一处细节,时而轻声交流彼此的感悟与理解,有的同学甚至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认真地记录下内心瞬间涌起的灵感火花。
2、学习体会
高二(2)班张安桢:
这次“美创大课堂”的参观学习,给了我很大的收获。最震撼的当属进门就可以看见的大型展品《刺天》,底部是以一艘飞船为主体,车子穿插其中,天空是由许许多多的旧衣缝补而成,船体顶部有一根巨大的刺柱,穿破了天空。从古至今,天空在人们的眼里都是非常神秘非常宏伟的,是保护人们的结界,但在如今,人们的视野好奇和探索已经集合在一起刺破了天空,作者想表达当今的人们将把天空刺穿已突破进新的领域,是人们对未知的不断探索的象征。这个展品深深的震撼到了我,她将宏观与微观联系在一起,将金属与纤维结合并用,塑造了这样一个壮阔宏伟又充满抽象意义的展品。
高二(3)班朱沁君:
这次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参观之中,我深刻的理解到了情绪、感情、呼吸等这些无形的东西,可以在艺术家的手下成为作品。他们借此来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并且我觉得大部分艺术家都有着细微的观察,他们善于将细小的东西放大化,以此来呈现出来。比如说眼睛的高光、耳膜、蚊虫等。
其中有一件让我感触很深的作品是“行思”,这幅作品有100双用长达12米织物所悬挂的鞋子。人这一生要走过很多很多的路,有时的路是顺畅的,有时的路是打结的、歪歪扭扭的。每只鞋后面都有一条便签,记述着不一样的故事,就如同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精彩。
高一(1)班杨羽捷:
本次我跟随我校“美创大课堂”去参观了当代艺术馆,这里的作品令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多样性。每一项作品都结合了多种奇思妙想,令人感受到了时代的创新。作者在设计这些作品时十分用心的多次实验,其作品也获得了成就,在各种国际展览中广泛展出。这一次的参观令我学到了许多,也可以运用在未来的学习之中。这一次的美创大课堂的主题是对于中国当代非常重要的女性纤维艺术家尹秀珍的介绍。她创作的元素主要包含不同人的经历,记忆与时代的印痕,进行大量不同形态的艺术创作。
高一(3)班吴欣然:
步入尹秀珍的“刺天”展览,我被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寓意所吸引,仿佛踏上了一场探索宇宙与内心的奇妙旅程。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080口气在上海PSA》是尹秀珍的创意之作,展现了生命存在与个体经验的深刻内涵。作品中,1080根加热后的玻璃管封存了1080位参与者的气息,形成形态各异的玻璃器皿,与参与者留下的衣物一同悬挂在展厅天井中,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我感觉我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脆弱,引发对自我、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高一(3)班薛欣悦:
观看完尹秀珍:刺天艺术展,感受颇深。展览中的纤维艺术作品独具魅力,以柔软的纤维材料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巧妙地运用纤维,将其交织、拼接,仿佛赋予了无生命的材料以灵魂。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件用衣物制作出来的展品,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让我对纤维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深深感受到艺术的无限可能和强大感染力。
高一(4)班张子芊:
《1080口气》最触动我的是它用极简的形式承载了生命的矛盾性:呼吸是瞬间的,却以玻璃封存;衣物是私密的,却被陌生人的气息浸透。艺术家将“存在”拆解为物质与精神的纠缠——旧衣料象征个体的消逝,而千次呼吸的叠加又构成集体生命的延续。这让我联想到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每个人低声背诵的文字终会消散,但无数细碎的声音却汇成某种无形的力量。作品中的氧化过程仿佛一场沉默的对话:衣物褪色如同记忆模糊,但玻璃瓶却以永恒的姿态对抗时间。或许人类的渺小恰在于此——我们无法阻止呼吸的流逝,却能用艺术将易逝的瞬间凝固为存在的证词。当看到标签上密密麻麻的捐献日期时,我突然觉得,每个平凡的日子都值得被郑重封存,因为正是这些瞬间的堆叠,构成了我们对抗虚无的微小史诗。
高二(1)班任辙琳:
参观尹秀珍的《刺天》展览前,我觉得当代艺术可能很难懂。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里,这场展览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特别是一进门是看到刺天这个巨大的艺术展品,艺术家把金属这些硬邦邦的材料和征集的旧衣物结合做成巨大的装置,像剑一样指向屋顶,看起来既震撼又有冲击力。这些钢铁结构让我想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让我反思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
展览中,尹秀珍把冰冷的金属和自然元素结合起来。虽然材料很坚硬,但在灯光下它们却显得有点脆弱。这种对比让我发现,艺术不需要复杂的花纹,简单的形状也能传达深刻的想法。这次参观让我明白,好的艺术作品不一定要漂亮,重要的是它能让人思考。尹秀珍用这些装置让我学到:创作要把想法变成能打动人的语言。走出展厅时,那些“刺天”这个作品依旧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
3、总结展望
这次“刺天”展览参观活动,是一场艺术的启迪盛宴。同学们穿梭于展品间,亲眼见证了材料突破常规的组合,打破了艺术创作的边界,解锁了创意密码。通过对不同材料作品的欣赏与思考,同学们的艺术视野得以拓宽,创作思路被彻底打开。美创大课堂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开展更多前沿艺术探索活动,助力同学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凭借材料的创意组合,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篇章,绽放出独有的创作光芒 。
文字:俞晓霞/部分学生
图片:俞晓霞 薛彦婷
编辑:俞晓霞
审核:学生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