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紫竹园中学文创社团的同学们承担了徐汇档案馆发起的由徐汇学子来绘制“徐汇记忆”系列印章的活动项目。在接到任务之初,面对相对来说较为陌生的选题,同学们首先做的就是查找资料。“宋庆龄故居” “中共江苏省委” “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旧址”。这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哪里?在它们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红色故事?文创社团的成员们通过上网搜寻,前往徐汇区档案馆、上海图书馆查找资料,在寻访红色建筑中学习党史,在艺术创作中弘扬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二、走进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探寻先烈足迹
历史建筑是衬托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徐汇是一片有着深刻红色记忆的热土,为了更好了解创作对象,同学们对宋庆龄故居、中共江苏省委旧址以及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旧址进行了实地探访。在行走中品读徐汇的文化和历史,感受身边的“党史”。
三、体现美创思维,实现设计转换
完成资料搜集与整理后,同学们进入最关键的步骤——设计转化。在紫中文创社团外聘工程技术大学设计系康慧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始头脑风暴。以“中共江苏省委旧址”为例,他们从建筑和历史两方面入手讨论印章取景角度、视图结构、元素取舍,力争将富有上海里弄中西结合的建筑特色与百年红色历史有机融合。经过一轮轮的深入探讨,最终选取最有特色的门框元素和建筑远景相融合,作为印章取材。而后同学们通过手绘、比稿、修改,最终确定了线稿基底,经过老师指导,陆续完善画面,使印章构图更加丰满、美观。将线稿转化为电脑设计图是最难的一步,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熟悉AI软件的实际操作,在紧张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将线稿的效果还原出来。
紫中文创社团的同学们通过探访徐汇这片有着深刻红色记忆的热土,在校外这个广阔的课堂中,了解红色历史,致敬革命先辈,激发起了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怀,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性。这样的党史学习教育形式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从书本转化为实践活动,用项目化学习为引领,绘制“徐汇记忆”系列印章,不仅发挥了学校美创特色和学生艺术特长,也为徐汇红色文化地标保护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创意说明:
江苏省委旧址印章设计说明
秉持着宣传徐汇区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创作目标,我们小组决定为中共江苏省委旧址设计一款印章,以纪念这一地标所经历的红色岁月。在造型上,我们选择以最具代表性的拱顶+大理石门柱+石库门墙面的大门外观作为印章造型主体,并且在大门右侧,将“中共江苏省委旧址”八字镶嵌入石库门特色的砖块之中,左侧标上了旧址所在地的门牌号,并在拱顶下加入了所在小区的“慎成里”字样。用简约的线条和精简的文字,为的是让这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设计小组成员:陈旭阳,汪芮仪,祁诗茵,贺思沁
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印章设计说明
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这一建筑物本是一座民宅,建筑的整体风格更偏老式石库门的韵味,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坚实的砖墙下掩护着新四军隐蔽、艰苦的地下活动。门框顶上显著的“兴顺东里”这四个字讲述着曾经不为人知的平凡的建筑外表下掩藏着不平凡的历史。
设计小组成员:傅羽芝、蒋畅、金仪珊
宋庆龄故居印章设计说明
构图取材由花园草坪取景的宋庆龄故居的正面整体外观,通过手绘的技巧,表达宋庆龄故居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西合璧老洋房的古典建筑韵味,不但借此表现宋庆龄先生中西合璧的教育文化背景,也喻指此地当年举行国务活动、外交会晤和宴请,促进中外交往的作用。
设计小组成员:姜楠、郑梦婷、平诗瑶、张智怡
(撰稿:文创社团 编辑:赵倩霞 摄影:文创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