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 计划
2020学年第二学期紫竹园中学课程与教学中心计划
发布时间:2021-02-24 07:48:38   发布人:邹康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49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特色建设五年规划指导下,以构建美术特色课程群为核心,以探索实践“学校特色走向课程化”为切入点,增强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优化适应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设置,实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数字化、信息化,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相统一,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价,逐步构建美学修养与身心健康相统一、与高等艺术院校美术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学校课程体系。

深刻领悟新课程改革精神,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推进“双新”全面实施,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立德树人能力,着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入推广“德美一体”和“创新素养”的课题研究成果,探索适合我校特色的有效教学内涵,加强特色教研组的建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切实做到“增效减负”,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云录播教室并坚持常态化应用,提升信息化支撑课堂教学、教师研修的效率与品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改进、教师专业发展。

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教委、区教育局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顺利推进的角度出发,必要时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转换,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合理、高效开展教学工作。

二、重点工作

(一)在高招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以美术特色为基点,注重学校各类课程的整合,形成“1+X”特色课程体系。

1.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开展“双新”实践研究。

认真学习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明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调整课程类别,明确课程定位,制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构建起三类课程协调发展的高质量、有特色、可选择的DREAM课程群。尝试引进大学艺术课程,如文创设计、智能可穿戴设计、广播编导等,丰富课程内容。进一步推进新教材、新课标培训和实践研究,结合学校特色和学情,探索以“美创”为核心的新教学途径。紧紧围绕特色普高创建核心任务,扎实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积极稳步地开展学校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优化必修课程,凸显学校课程特色化。

在高考改革的基础上,在充分保证国家课程开足开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配置必修课课时,优化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的课时比例,在疫情控制允许的情况下,在高一高二年级数学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继续探索英语特色班的建设,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确保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二美术学科开设小五班,高一美术学科开设小六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确保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质量。

3.建设特色学科,推进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建设。

在高一年级继续开设综合材料造型设计选择性必修课,每周继续开设书画、版画、陶艺、服装、动漫、设计、插花、茶艺、扎染、油画、文创、智能可穿戴服饰设计和音乐剧等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修;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各类艺术场馆实地考察学习;继续邀请高校专家和校友来校开设“走近大师”艺术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本学期计划开设的讲座高一平面设计和服装设计,高二为油画创作和工业设计。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使美术特色课程更加彰显。结合学校美术特色,完善 “1+X”特色学科课程群方案。各学科从现状分析出发,从学科课程、学科教学、学科学习以及学科团队等四个维度,考虑学科理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和策略等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开发学科拓展课程,做到长期课程与微型课程结合,基础课与拓展课结合;教师资源方面,校内与校外结合;授课形式方面,课堂与网络相结合。有效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修改与完善各学科微课程纲要,定期开设各学科微课程,本学期的科创节开设微课的是数学组、理综组和体育组,修订《上海市紫竹园中学微课程纲要汇编》,结合微课程开展情况,收集微课程实施案例、课例。完善各科微视频课程,开展网络微课程等校园网资源库建设。提升拓展型课程的综合性和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本学期继续完成拓展型课程《版画》、《编导》、《体育舞蹈》等校本教学用书的编制工作。

4.着力构建“全景式美术课程”,落实特色选修课程。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继续修改《紫竹园中学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完善素描、色彩、速写选择性必修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时比例、教学要求、教学评价等。继续重点打造综合材料造型设计课程,以项目设计、作品制作、完成课题研究为驱动,推进4P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成《紫竹园中学美术导学习本》,为全体学生充分参与特色课程学习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努力做到课程精品化、管理精细化、选择多样化。

5.开好研究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凸显学生创新素养培养。

加强研究型课程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课题的完成质量。根据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特点,进一步提升研究型课程的质量,加强在选题、指导、研究、展示等各环节的课程过程化管理,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参与度和研究热情,利用校园网、宣传栏、校刊、午会、校会等各种渠道进行成果展示,提升课程的吸引力。上学期对学生进行了项目学习的培训和选题,本学期计划完成中期的论证和结题、答辩等工作。4月初,把研究性学习成果用作品或展板形式在全校内展示,并利用午会时间展示交流答辩评分比较高的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并以此带动新一轮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争取把研究型课程做得更成熟,使学生的创新素养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凸显。

6.加强对学生进行高招改革政策的宣传,做好高一高二学生的选科指导工作,力图使他们的选科既符合学校课程的特色,又保证他们的兴趣发展。

(二)推进有效教学研究,切实增效减负,提高教学质量。

   围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题,聚焦课堂,凸显特色。以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为重点,学习和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继续推进学校课题学科德育的渗透的研究,并使“德美一体”、“说题”等研究项目成果得到进一步夯实,切实提高有效教学内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1. 继续根据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求,严格落实新冠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及时上报各类数据,做好学校防疫物资储备。总结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优势,合理化利用市级平台“空中课堂”线上优秀教学资源,做好线下教育的有效补充,将微课程、微视频等教学、课程资源用线上方式提供给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学习者需求出发实施教学重构,使应急之策转为常态教学。落实学校教学各项工作,尽最大努力降低疫情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必要时线下线上授课方式灵活切换。

2.以工作坊、综合学科教学赛课、综合督导为契机,以学习落实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以构建“醇美课堂”形成校本课堂教学特色为抓手,坚持“聚焦课改,决战课堂”和“聚焦人才,成就教师”的理念,通过对跨学科教学、(美创)创意思维培养、信息化融合的尝试,打造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和融合。并在工作坊研讨课的基础上,修改完善醇美课堂案例集。

3. 坚持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常态课为抓手,落实教师教学常规。通过常态课,了解教师课堂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督促教师在常态教学上下工夫,努力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

4. 在新课标、新教材的形势下,全面推进各学科教学手册的修改工作;认真学习新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方向,认真进行作业设计研究及实施,规范作业上报制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业针对性、命题科学性,夯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总结前期课程建设的资料,逐步建成学校教学资源库。

5.继续深入推广“德美一体”的课题研究成果,注重学科德育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根据学科特点和规律,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美育元素,并渗透于教学各环节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

6.继续实施美术个别指导方案,注重个性,兼顾差异,提高效率。完善毕业生作品集方案让学生在特色教育中体验成长,为培养受全国各高等院校欢迎的新世纪复合型的美术特长生奠定基础。本学期2021届的学生要完成毕业作品集的创作与展示,2023和2022届的同学也要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作品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7. 抓好毕业班质量。继续认真学习高招改革的政策,做好各类报名考试组织工作,并根据学校近年来毕业班教学的情况,根据20届艺术类平行志愿录取的情况,总结经验,组织召开毕业班工作会议,根据考试方向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发挥教研组、年级组的团队作用,加强对毕业班复习内容、方法、策略的研究,并协调好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加强毕业班的质量过程管理,对各次考试进行深入分析,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加强毕业班学生学习动因的诱导与学习方法的指导。认真研究考试信息,与毕业班教师共同做好志愿填报的辅导工作。

8. 将云录播教室和云录播平台技术与课堂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积极提高云录播教室的使用率,严格按照区教育局要求,做到并做好“3+2”。课表兼顾学科、年级、班级,确保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有一节在云录播教室执教的课堂教学实践机会。安排专人负责,提前一周将云录播教室专用课表提交徐汇区教育学院信息资源中心报备,以供研训员进行随堂听课、指导教学,教育局相关科室开展督导巡课等工作。在充分运用云录播教室的各项功能,提高云录播教室的使用率,并做好相关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三)实施“臻美管理”,推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高效化。

(1)规范教研组工作,努力提升教研质量。继续加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岗位培训,明确学校特色办学的相关理念、措施,并组织教研组深入学习。规范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统一测验、考试命题、阅卷、作业布置的规范等相关工作,课程与教学中心将对各备课组及教研组作业布置做好监督、审核和指导工作。对照评估指标,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的规范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各教研组结合学科与学校特色,修改完善各组的特色建设方案。全面提升校本研修的品质,各教研组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优质资源,针对课堂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同课异构、骨干引领、专题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发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优势和作用。各学科制定特色学科建设方案,逐步形成特色教研组。

(2)根据高考综合改革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建立全面、全员、全程的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和评价机制。严格考核教学常规,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分析的科学性、合理性;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完善落实各项教学常规、考核、反馈制度,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并形成一定的问责机制。加强毕业班质量的过程管理,指导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3)完善落实年级视导制度,本学习将对高二年级的教育教学各方面进行视导。严格落实听评课制度,关注常态课,定期开展全校性、专题性、研究性的课堂教学视导活动。促使教师提高专业核心素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行为,形成教学风格。

(4)全面提升校本研修的品质,各教研组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优质资源,针对课堂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同课异构、骨干引领、专题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发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优势和作用。各学科制定特色学科建设方案,逐步形成特色教研组。

(四)推进美术特色品牌建设。

1.注重美术教学形式的变革。

继续认真研究上海美术联考改革内容,全面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科学制定教学进度和复习计划。 

2.精心设计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内容,逐步形成美术精品课程。

精心修改课程规划、教学大纲,写好教案,使美术拓展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重要阵地。综合材料、艺术欣赏等通识课程要进一步提高质量,要在普及推广的基础上出精品。通过丰富美术拓展课,使学生能逐步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从而为大学培养更优秀的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高二学生写生的组织工作(视疫情情况定)。

3.抓实美术教师培训,提升美术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组织美术教师不断学习美术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依托专家力量,继续进行基本功培训,苦练教师内功,每周完成范画,每月举办教师画展,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美术展览和教学评比。本学期将继续《绘画入门与进阶》导学习本建设,借助此契机,提升美术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4.落实常规管理,优化育人环境。

规范落实美术道具、资料等保管和使用制度,明确程序,责任到人(统一模式,备课组长收齐交教研组长,教研组长交给保管员);做好每学期的常规资料整理及学校历年来留校作品分类整理工作。制定并落实校园展厅展览计划,提升学校整体美术育人环境。

5.完善特色评价体系,体现学生的美术特长。

进一步宣传、落实学校特色评价指标(美的人格和美的创意实践能力),从“美育引领,五育并举”的高度全面衡量学生的成长,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继续完善毕业生作品集方案让学生在特色教育中体验成长,让美术特色的学生记录自己在高中三年中的习作和设计,从而为培养受全国各高等院校欢迎的新世纪复合型的艺术人才奠定基础。本学期2021届学生完成毕业优秀作品集的设计工作,2022届和2023届的同学也要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作品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队伍建设,打造特色教师团队。

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切实提高师德建设水平与质量,全面提升教师师德素养。进一步树立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育人观,理解学校“以美育人”理念中,美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其实提升教师育人的艺术性。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在新课标、新教材实施背景下,使教师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广泛运用的变化,促进以学生中心导向的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创新中的运用。

2. 搭建各类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进一步优化青年教师带教制度,继续聘请语文和美术专家指导学科教学工作。让青年教师能在短时间内,熟悉教材与教法,适应教学实践,尽快获得专业成长。本学期继续把带教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落实。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建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以及管理工作制度。明确职责,真正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为全体教师搭建平台,培训教师掌握并合理运用云录播教室授课,课中合理运用云录播教室的信息化教学设施与工具,并录制现场视频。收集并整理老师们录制的视频课,评选校级推优课,在每学期末向徐汇区教育学院推荐校级优课,参与区级优课的评选。做好视频课的本地存储工作,形成视频课资源库。

3.开展各种类型的校本、组本师资培训。

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规划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内容在常规教学、教科研能力提升为重点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以学校美术特色、“说题”研究、学科素养、人文素养为培训内容,以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将培训工作与科研工作和日常的教研活动有机结合。提升校本培训的有效性。利用云录播平台,尝试在云录播教室开展教研组研修活动,并联动其他有云录播教室的学校一同开展跨校教研,用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实现教研资源的共享共建。

4.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建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以及管理工作制度。明确职责,真正发挥带头、引领作用。

5.教科研工作:

以科研引领学校特色发展,进一步形成全校性的校本科研氛围,形成先有校级课题,在校级课题的基础上再申报区级课题的格局。总结上学期课题成果获奖经验,继续鼓励教师认真总结,书写论文。继续朱宇老师负责的区级课题《引导高中生绘画中情感融入的实践研究》,着力申报由校长室牵头的、教科研组长负责的关于课程建设的市级课题,拟与大学或教育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上海市紫竹园中学‘唯美教育’研究中心”。拟与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探讨合作,开展“美创”相关课题研究,以期寻找一条提升适应特色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路径。巩固深化“德美一体”的育人模式,同时展开学校特色文化的研究,坚持“以美强校•德美一体•创新求美•美化人生”的特色办学之路,探索“以美启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的教育教学新途径,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对美术特色进行深度聚焦,提升特色内涵。本学期教科研工作除为广大教师提供课题研究咨询和服务外,将鼓励教师注重自我发展,进行经验总结,从共性与个性两条线索开展工作。

继续由张才龙老师指导的教科研骨干培训班,鼓励老师们积极完成课题研究,撰写论文。

(六)信息化工作

1.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智慧校园。在教育局的支持下,提升信息化硬件设备的能级,以在线教育期间的钉钉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打造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学科教学、特色课程中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赋能教学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对外发布校园公告、校园动态、招生信息;展示学校风貌、校情、特色和优势等、增进公众交流,通过数字校园平台,提高质量分析、教学研讨的效能。逐步更新办公系统,建立资源库。

2.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引导广大师生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营造学校规范用语环境。

(七)其它工作

1.按照徐汇区教育局的相关要求,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全力营造一个卫生、整洁、健康的校园环境。

2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贯彻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大会精神,树立 “健康第一”思想,把健康素养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健康水平。

3.做好“红十字会”工作,有计划开展卫生专题讲座及青春期卫生教育课。

4. 根据《徐汇区贯彻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行动方案》要求,做好紫竹园中学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加强视力健康管理,加强学生眼保健操等护眼措施,严格执行教室“2米线”,力争控制近视眼新发病率。

5.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形成机制,关心好特殊学生。

 

主要工作:

1.  做好疫情期间的教学管理、授课方式、研修等工作管理,落实学校教学各项工作,尽最大努力降低疫情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必要时线下线上授课方式灵活切换。

2.  各学科进一步修《紫竹园中学特色课程建设方案》。

3.  做好《紫竹园中学学科指导手册》的修订工作。

4.做好新一轮工作坊的组织工作,做好综合学科教学赛课的组织工作,并在紫竹杯教学比赛、特色展示课和工作坊研讨课的基础上,修改完善醇美课堂案例集。

5. 梳理各种材料,迎接徐汇区综合督导。

6.本学期是考试密集度比较高的一个学期,高三二模、学业水平考试等等,所以要组织好各级各类的考试,努力做到零差错。

7.做好综评网的各类填报工作,组织好高一年级的选科指导工作,使他们的选科既和学校特色课程相契合,又能体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8.在新课标新教材的背景下,做好各类培训工作。

9. 建设云录播教室并坚持常态化应用,提升信息化支撑课堂教学、教师研修的效率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