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至13日,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了“瓷汇未来”景德镇校外研学活动,紫中师生参与其中。
这场以项目化学习为背景的研学之旅,构建了“深化文化理解、探索专业工艺实践、生成成熟创意成果”的完整体系。活动整合多方社会资源,旨在让同学们在沉浸式情境中收获知识、锤炼技能、开拓眼界,实现创新思维与美创特色的双重提升。
研学伊始聚焦文化溯源,紫中学子们带着问题以及相关学习卡片走进历史,品读文化、体悟精神,为项目化研学奠定认知基础。
研学期间,紫中师生们走进中国陶瓷博物馆,在文物陈列与互动展示中,梳理从新石器时期到当代的陶瓷发展脉络。陶阳里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探访则让同学们直面“皇家瓷艺”的辉煌,历史的厚重与工艺的精妙在此交织,让参与研学的每一个同学都直观感受到“瓷都”的文化基因。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参观成为文化理解的最后一站,在这里,传统柴窑的烧制技艺、历代窑工的智慧结晶,与现代陶瓷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形成跨世纪的对话。
研学中,师生们参观了国宴用瓷生产线、吕品昌雕塑艺术馆、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等,可谓是行程满满、收获满满。通过实物观察与专业讲解相结合,让抽象的陶瓷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同学们在研学小卡中详细记录不同时期陶瓷的造型、纹饰特点,为后续的创作积累文化素材。
项目化研学的核心环节聚焦工艺体验到创意实践的闭环,形成“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融合探索模式,一键打通“学+做+用”的完整学习体系。在百陶汇研学基地,熟悉陶艺基础知识的12位紫中学子全身心投入到陶艺课程中:观摩3D打印、勾勒武康大楼,感受数字技术为传统陶艺带来的便捷;挑战青花洒蓝瓷板画、五育小超人陶瓷冰箱贴制作等活动,在老师指导下掌握釉料配比与烧制火候的基础原理;乐烧课程中,“能量的探索”让同学们走近火焰与陶土的真实反应。整个实践的过程既真切体验了瓷器工艺,又培养了对瓷器的感知。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瓷盘画体验更是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传统制瓷工艺的精湛。在创作过程中,老师和助教们都会巡回指导,讲解釉料的特性、烧制后色彩的变化等知识,让大家在实践中深化对陶瓷工艺的理解,帮助每位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之路,收获属于自己的独有美创成果。从生疏到熟练,逐渐掌握青花勾线、青花分水渲染等技法,在素白瓷盘上从无到有的呈现自己的创意,更让每位研学的紫中学子体会到“匠心”背后的专注与坚持。
此次为期4天的“瓷汇未来”研学活动顺利落下帷幕,短暂而充实的研学是紫竹园中学践行“美创”特色的生动写照,亦是学校落实“五育融合”的校外实践案例。紫竹园中学未来会着力于整合更多优质校内外资源,培养出既能传承文化根脉,又能勇拓艺术创意未来之路的优秀人才。
2023级张绚淇:
本次研学开始前,我已在学校开设的陶艺选修课、社团中学习过陶艺基础理论和技术。但通过本次研学,当我在中国陶瓷博物馆、御窑厂遗址中贯穿古今的瓷器真实会面时,我仿佛看见一部鲜活的中国陶瓷史在眼前铺展。凝视那些跨越千年的器皿,我深切体会到陶瓷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厚重分量,也由衷感叹古人对瓷器品质的极致追求与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在百陶汇研学基地,我们亲身体验了多项制瓷工艺,观摩了乐烧全过程,还参与了武康大楼主题绘画及青花洒蓝版画创作等活动。这些实践让我对传统工艺有了更直观的、更深刻的认知,我学习到了甄别瓷器的更多知识与技巧,进一步深化了对陶瓷文化的理解,更开拓了我的眼界。
2024级陆晨洁:
参加“瓷汇未来”景德镇暑期研学,是一场与陶瓷深入交融的奇妙之旅。踏入中国陶瓷博物馆,古朴器物承载千年瓷史,细细观摩,似能感知往昔窑火温度;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绘制青花,画笔辗转间,方悟器成天下走背后,都是匠人无数次打磨的坚守。
陶阳新村集市市井气弥漫,摊位上瓷器各异,却同凝匠人心血;古窑民俗博览区里,古老技艺传承的厚重直抵心底。创作课上,武康大楼的海派符号与陶瓷碰撞,绽现传统与当下交融的奇妙;乐烧的未知、生产线参观,见证泥坯经烈火蜕变为器的神奇。
短短四天,陶瓷艺术魅力已深深沁入我心。我看见传承根脉在坚守中延展,创新枝芽于碰撞间萌发。这份对瓷的思考,将化作成长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指引我未来探寻传统文化创新之路。
文字丨林易锴
图片丨林易锴
编辑丨林易锴
审核丨学生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