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维赋能创意思维 ——记2024学年艺术组教学工作坊本学期的艺术教研组“工作坊”教学研修活动已圆满落幕。本次教研紧扣“双新”理念,以“培养创意思维”为核心主题,以创新教学范式为突破口,通过集体备课凝聚智慧、实践观课检验成效、多维评课迭代方案、总结反思沉淀经验,深入探究如何借助教学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创意思维,探索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路径。在准备阶段,全组教师通过集体研读教材、基于真实学情开展诊断性研讨,最终确定研究课题。艺术板块选取必修教材《艺术与生活》第四单元《艺术改造生活》一课,美术板块的题目来自选必教材《绘画》第二单元《绘画中的空间》一课,分别采用A、B两组不同的角度开展同课异构教学实践。艺术课堂的教学中,老师们带领学生探索真实情境下如何解决真实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对生活改造的意义。A组聚焦非遗与AI的话题,精选了经典设计案例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的对话中寻找创作支点,在实践和探索中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生活艺术作品;B组则强调实践和探究的过程,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创新设计,深入挖掘艺术元素并融入改造过程,通过小组协作、实地调研、头脑风暴,在创意与审美的碰撞中激发创造力。美术课的教学针对“空间”这一传统主题进行了创新突破,探寻新的思维发展路径。A组设计了摄影小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空间呈现的视觉原理,同时启发学生去发现更多的空间表现技法,将抽象的视觉认知转化为具象的创作方式,有效培养三维空间解构能力;B组则通过对“一根线”的空间联想展开教学,借助VR设备,带领学生在虚拟现实中沉浸式体验线条的空间运动轨迹、莫比乌斯环状的拓扑变形,突破传统教学空间想象的局限,构建数字时代的空间美学新认知。本次艺术组的工作坊教研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教学方式的创新,突破传统教法和学法,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和实践探究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课堂更具活力和深度;二是数字化的转型,将艺术思维与科技手段有机统一,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丰富了它们审美体验和艺术表现的维度;三是形成了可迁移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集体备课-课堂实践-反思优化”的螺旋式教研,提炼出可推广的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创新积累宝贵经验。借助工作坊的平台与资源,教研组对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将不断深化,持续优化艺术和美术课堂的教学效能。艺术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审美能力、创意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育过程。唯有在持续的实践与反思中,才能让美和创意的种子在每一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
多维赋能创意思维 ——记2024学年艺术组教学工作坊本学期的艺术教研组“工作坊”教学研修活动已圆满落幕。本次教研紧扣“双新”理念,以“培养创意思维”为核心主题,以创新教学范式为突破口,通过集体备课凝聚智慧、实践观课检验成效、多维评课迭代方案、总结反思沉淀经验,深入探究如何借助教学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创意思维,探索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路径。在准备阶段,全组教师通过集体研读教材、基于真实学情开展诊断性研讨,最终确定研究课题。艺术板块选取必修教材《艺术与生活》第四单元《艺术改造生活》一课,美术板块的题目来自选必教材《绘画》第二单元《绘画中的空间》一课,分别采用A、B两组不同的角度开展同课异构教学实践。艺术课堂的教学中,老师们带领学生探索真实情境下如何解决真实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对生活改造的意义。A组聚焦非遗与AI的话题,精选了经典设计案例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的对话中寻找创作支点,在实践和探索中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生活艺术作品;B组则强调实践和探究的过程,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创新设计,深入挖掘艺术元素并融入改造过程,通过小组协作、实地调研、头脑风暴,在创意与审美的碰撞中激发创造力。美术课的教学针对“空间”这一传统主题进行了创新突破,探寻新的思维发展路径。A组设计了摄影小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空间呈现的视觉原理,同时启发学生去发现更多的空间表现技法,将抽象的视觉认知转化为具象的创作方式,有效培养三维空间解构能力;B组则通过对“一根线”的空间联想展开教学,借助VR设备,带领学生在虚拟现实中沉浸式体验线条的空间运动轨迹、莫比乌斯环状的拓扑变形,突破传统教学空间想象的局限,构建数字时代的空间美学新认知。本次艺术组的工作坊教研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教学方式的创新,突破传统教法和学法,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和实践探究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课堂更具活力和深度;二是数字化的转型,将艺术思维与科技手段有机统一,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丰富了它们审美体验和艺术表现的维度;三是形成了可迁移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集体备课-课堂实践-反思优化”的螺旋式教研,提炼出可推广的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创新积累宝贵经验。借助工作坊的平台与资源,教研组对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将不断深化,持续优化艺术和美术课堂的教学效能。艺术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审美能力、创意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育过程。唯有在持续的实践与反思中,才能让美和创意的种子在每一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
创意点亮思维 ——2024学年数学组“工作坊”研修活动在2024学年“工作坊”研修活动中,紫竹园中学数学组围绕“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教学研讨。这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公式,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数学的严谨与美妙。教学活动不仅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还融合了信息化手段,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富有互动性的学习体验。在筹备阶段,数学组的全体教师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他们不仅按照逻辑结构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点的衔接,而且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反复推敲,力求做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在例题选择上,教师们精益求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出既具代表性又富有启发性的例题,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伊始,邱书雅和生琳两位老师率先进行了教学展示。邱书雅老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入,巧妙地引导学生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生琳老师则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几何问题中距离的最值问题。两位老师虽然教学风格各异,但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引入和动态演示,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第一轮教学展示结束后,数学组立即进行了深入研讨,并邀请专家徐冬林老师进行指导。徐老师指出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建议在推导环节中更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设而不求”的数学思想,并通过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研讨中,教师们积极交流,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优化方向。随后,生琳和康永辉两位老师接力进行第二轮教学展示。生琳老师在第一轮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和详细的公式推导,使复杂的数学公式变得直观易懂。她通过提问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康永辉老师则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前面的知识串联起来,确保了教学内容的严谨性与趣味性。他们的默契配合与专业素养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牢固掌握了知识。第二轮教学展示后的研讨中,老师们对生琳和康永辉两位教师的教学展示给予了高度评价。最后,徐冬林老师总结时强调,今后的教学实践应延续本次工作坊的成功经验,通过持续的教学打磨和课后反思,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他指出,这种教研模式不仅有助于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本次数学组“工作坊”研修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全体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学经验的分享与教学方法的探索。通过此次活动,紫竹园中学的数学教师们展现了积极进取的教学态度。展望未来,教师们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体验,推动学校数学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
创意点亮思维 ——2024学年数学组“工作坊”研修活动在2024学年“工作坊”研修活动中,紫竹园中学数学组围绕“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教学研讨。这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公式,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数学的严谨与美妙。教学活动不仅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还融合了信息化手段,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富有互动性的学习体验。在筹备阶段,数学组的全体教师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他们不仅按照逻辑结构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点的衔接,而且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反复推敲,力求做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在例题选择上,教师们精益求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出既具代表性又富有启发性的例题,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伊始,邱书雅和生琳两位老师率先进行了教学展示。邱书雅老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入,巧妙地引导学生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生琳老师则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几何问题中距离的最值问题。两位老师虽然教学风格各异,但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引入和动态演示,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第一轮教学展示结束后,数学组立即进行了深入研讨,并邀请专家徐冬林老师进行指导。徐老师指出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建议在推导环节中更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设而不求”的数学思想,并通过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研讨中,教师们积极交流,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优化方向。随后,生琳和康永辉两位老师接力进行第二轮教学展示。生琳老师在第一轮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和详细的公式推导,使复杂的数学公式变得直观易懂。她通过提问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康永辉老师则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前面的知识串联起来,确保了教学内容的严谨性与趣味性。他们的默契配合与专业素养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牢固掌握了知识。第二轮教学展示后的研讨中,老师们对生琳和康永辉两位教师的教学展示给予了高度评价。最后,徐冬林老师总结时强调,今后的教学实践应延续本次工作坊的成功经验,通过持续的教学打磨和课后反思,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他指出,这种教研模式不仅有助于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本次数学组“工作坊”研修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全体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学经验的分享与教学方法的探索。通过此次活动,紫竹园中学的数学教师们展现了积极进取的教学态度。展望未来,教师们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体验,推动学校数学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
思维看得见 表达更清晰经过两个多月的研讨实践,我校语文组 “工作坊”研讨活动于3月26日顺利结束。本次活动围绕学生写议论文时“没思路”“逻辑乱”的难题,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察、搭建支架等方式,探索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教学方法。老师们开发了简单易懂的 “论证理由对照表”“情境支架”等工具,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变成看得见的步骤,让写作教学更扎实有效,真正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想法。活动以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写作主题“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为切入点,选取“传统文化是否是现代文化的向导”这一思辨性命题展开实践。面对初涉议论文写作的高一学生,教师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审题时存在“观点模糊”“论证路径不清”等问题。经过作前指导,大部分学生“想明白”了阐述要点;又经过作后指导,学生基本掌握了“说得清”的要义。授课团队由两组4人组成。A组钱晨、张春辉老师承担作前指导课,侧重“读者意识+对立观点”的写作策略;B组蔡建华、程爰老师承担作后讲评课,她们聚焦学生习作中的共性问题,搭建方法支架。程元、上官树红两位教研员全程参与指导,最后程爰老师面向全区展示了研讨课,获得了老师们的好评。本次工作坊走完了“作前指导-写作实践-作后讲评”的全流程,形成两大突破:一、思维可视化工具创新。A组老师研发“论证理由对照表”,从对方理由出发修正己方理由的合理性;B组老师设计“论证体检表”,通过前提校验,逻辑自检,论据匹配等方法,让抽象思辨可操作。二、文化思辨深度融合。以必修教材“传统文化现代价值”为支点,钱晨老师通过孟子“推恩”思想对比现代治理,张春辉老师设置“烛之武”情境,引导学生辨析对方理由。当然,值得反思的问题还是不少的,如学情诊断欠精细,思维工具的使用过于碎片化。此外,课堂引入的DeepSeek模型可进一步开发,如将其作为“虚拟辩手”引入课堂,实时生成对立观点供学生辩驳;作为“智能学伴”自动标记论据链断裂处,推荐《论语》《乡土中国》等适配文献,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思辨生长。
-
思维看得见 表达更清晰经过两个多月的研讨实践,我校语文组 “工作坊”研讨活动于3月26日顺利结束。本次活动围绕学生写议论文时“没思路”“逻辑乱”的难题,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察、搭建支架等方式,探索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教学方法。老师们开发了简单易懂的 “论证理由对照表”“情境支架”等工具,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变成看得见的步骤,让写作教学更扎实有效,真正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想法。活动以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写作主题“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为切入点,选取“传统文化是否是现代文化的向导”这一思辨性命题展开实践。面对初涉议论文写作的高一学生,教师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审题时存在“观点模糊”“论证路径不清”等问题。经过作前指导,大部分学生“想明白”了阐述要点;又经过作后指导,学生基本掌握了“说得清”的要义。授课团队由两组4人组成。A组钱晨、张春辉老师承担作前指导课,侧重“读者意识+对立观点”的写作策略;B组蔡建华、程爰老师承担作后讲评课,她们聚焦学生习作中的共性问题,搭建方法支架。程元、上官树红两位教研员全程参与指导,最后程爰老师面向全区展示了研讨课,获得了老师们的好评。本次工作坊走完了“作前指导-写作实践-作后讲评”的全流程,形成两大突破:一、思维可视化工具创新。A组老师研发“论证理由对照表”,从对方理由出发修正己方理由的合理性;B组老师设计“论证体检表”,通过前提校验,逻辑自检,论据匹配等方法,让抽象思辨可操作。二、文化思辨深度融合。以必修教材“传统文化现代价值”为支点,钱晨老师通过孟子“推恩”思想对比现代治理,张春辉老师设置“烛之武”情境,引导学生辨析对方理由。当然,值得反思的问题还是不少的,如学情诊断欠精细,思维工具的使用过于碎片化。此外,课堂引入的DeepSeek模型可进一步开发,如将其作为“虚拟辩手”引入课堂,实时生成对立观点供学生辩驳;作为“智能学伴”自动标记论据链断裂处,推荐《论语》《乡土中国》等适配文献,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思辨生长。
-
创意丰富课堂 多元启迪思维近日,英语组工作坊教学研修活动圆满结束。本次工作坊立足于“创意思维的培育”这个主题,在高二年级进行了两轮教学实践研讨,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创新,提升了学生分析、评估、表达和创造的思维品质,进一步打造了“美创”特色高中的英语“醇美课堂”。本次工作坊活动,从上学期期末的选题,到前后两棒公开课的展示,全组老师群策群力,历经多次研讨,确定授课主题为高二年级上外版选择性必修三 Unit 1 Reading A Stress。 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用英语描述压力症状并讨论压力管理,能分析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参与第一轮教学的何雨凡老师和周艳华老师,分别从视听说融合和综合读写这两个不同的分支,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设计。参与第二轮同课再构展示的崔影和江嘉慧老师,在第一轮授课老师教案设计的基础上,与教研组老师们共同研讨,并融入了自己对创意思维培养的思考,从教案和课堂环节的设计,到多媒体融合手段的运用,都有了较大程度的优化和精进。崔影老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创意绘画的形式将“压力”形象地展示,并将学生作品贯穿于整节课的各个环节中。在完成课文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写作练习,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能将课文内容与自身经验相结合,既丰富了写作内容,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江嘉慧老师则借助数字化技术和补充视听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资源整合,深化学生对“如何正确处理压力”的理解和思考。随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达观点和态度,通过“说”的形式将所学知识融入真实语境中,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通过本次工作坊“创意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时,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更能推动英语教学的不断创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希望今后英语组的老师们在“创意思维”培育的教学之路上继续探索和耕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从而使得我们的英语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吸引力。撰文:何洁 李文枢摄影:何洁 李文枢
-
创意丰富课堂 多元启迪思维近日,英语组工作坊教学研修活动圆满结束。本次工作坊立足于“创意思维的培育”这个主题,在高二年级进行了两轮教学实践研讨,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创新,提升了学生分析、评估、表达和创造的思维品质,进一步打造了“美创”特色高中的英语“醇美课堂”。本次工作坊活动,从上学期期末的选题,到前后两棒公开课的展示,全组老师群策群力,历经多次研讨,确定授课主题为高二年级上外版选择性必修三 Unit 1 Reading A Stress。 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用英语描述压力症状并讨论压力管理,能分析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参与第一轮教学的何雨凡老师和周艳华老师,分别从视听说融合和综合读写这两个不同的分支,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设计。参与第二轮同课再构展示的崔影和江嘉慧老师,在第一轮授课老师教案设计的基础上,与教研组老师们共同研讨,并融入了自己对创意思维培养的思考,从教案和课堂环节的设计,到多媒体融合手段的运用,都有了较大程度的优化和精进。崔影老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创意绘画的形式将“压力”形象地展示,并将学生作品贯穿于整节课的各个环节中。在完成课文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写作练习,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能将课文内容与自身经验相结合,既丰富了写作内容,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江嘉慧老师则借助数字化技术和补充视听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资源整合,深化学生对“如何正确处理压力”的理解和思考。随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达观点和态度,通过“说”的形式将所学知识融入真实语境中,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通过本次工作坊“创意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时,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更能推动英语教学的不断创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希望今后英语组的老师们在“创意思维”培育的教学之路上继续探索和耕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从而使得我们的英语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吸引力。撰文:何洁 李文枢摄影:何洁 李文枢
-
舒缓肩颈压力,守护师者健康——紫竹园中学开展教师健康关爱沙龙肩颈舒缓训练沙龙 助力教师健康生活2025年3月14日下午,上海市紫竹园中学篮球馆内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健康活动——“脊速·肩颈舒缓训练沙龙”。约70位教师齐聚一堂,在专业运动康复师石钰冬老师及其助教Haky的指导下,学习科学缓解肩颈疲劳的方法,提升健康意识。这次活动得益于徐汇区总工会的实事项目——汇课堂,目的是为徐汇区基层工会和职工提供文化体育类等公益服务,满足职工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专业团队授课,聚焦不良姿势危害 活动伊始,主讲人石钰冬老师通过数据指出:“80%的肩颈不适源于不良姿势。”他结合人体力学原理,详细讲解了长期低头、驼背等习惯对颈椎的压迫——头部每前倾1英寸,颈椎便会额外承受约10磅压力,进而引发疼痛、神经压迫等问题。作为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学本科毕业生,石钰冬老师拥有多项国际认证资质,包括美国YBT、FMS课程及挪威SET悬吊技术等。其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在场教师深刻认识到日常姿势管理的重要性。互动实践结合,解锁舒缓技巧 活动中,石钰冬老师与助教Haky带领教师们进行了一系列自测动作与纠正训练。通过模拟久坐低头场景,参与者直观感受到头颈前倾对肌肉和关节的负面影响。Haky作为全美认证瑜伽及普拉提导师,现场演示了理疗普拉提、动态关节松动等技巧,并融入颂钵疗愈元素,帮助教师放松身心。教师们积极互动,学习如何通过呼吸调整、核心强化及针对性训练改善体态。教师反响热烈,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参与活动的李老师表示:“平时伏案工作多,肩颈酸痛是‘职业病’,今天学到了实用方法,以后会注意姿势并坚持练习。”学校工会负责人提到,此次活动旨在响应“健康中国”倡议,关爱教师群体身心健康,未来将持续引入类似课程,帮助教师以更佳状态投入教育工作。活动尾声,石钰冬老师以“平衡身体,平衡生活(Balance Your Body, Balance Your Life)”寄语全体教师,呼吁大家在快节奏工作中重视健康管理。这场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沙龙,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科学指导,更传递了“主动健康”的生活理念,为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字丨康超摄影丨龚捷捷编辑丨王俊烋审核丨紫竹园中学党支部
-
让创意的火花在醇美课堂中绽放 ——记2024“紫竹杯”教学比赛为进一步推进“双新”实施,体现我校“以美强校·德美一体·创新求美·美化人生”的办学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美创”特色的“醇美课堂”建设,我校“紫竹杯”教学比赛历时两个多月于近期顺利落下帷幕。决赛期间,各位决赛教师紧扣“双新”和学校醇美课堂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联想力。老师们通过话题创意、内容创意、资源创意等创意维度去整合驱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力图创新,呈现了精彩纷呈的课堂。语文教研组程爰老师的《写作指导——议论要有针对性》一课作为“撰写演讲稿”这一写作任务的延伸,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让议论有针对性。通过借助课文学习方法、借助量表修改习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尝试解决问题的路径与过程,从而学会在写作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议论,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提炼总结形成自己地思维链,并选择合适的策略灵活地阐述话题。数学教研组陈洁老师的《杨辉三角和二项式定理》一课,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进入到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学习氛围中。以“问题”为主线,设置了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从二项式的展开到二项式定理的推导,再通过例题操练巩固,这些例题不仅涵盖了重要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艺术教研组陈静如老师的《生活镜像2——舞台剧舞美设计初体验》一课,通过让学生观看《茶馆》剧照,思考并归纳“现实主义”戏剧中舞美的风格特点;欣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思考片段舞台布景、空间运用和道具的作用,理解舞美表现剧情、传递人物情感的方法,并将提炼的这些舞美创意方法迁移运用到班级舞台剧的舞美设计中,进一步理解戏剧揭示现实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朱宇老师的《形体的重构与创造》一课,以为校刊绘制封面插画为任务导入,引导学生比较AI生图与大师作品参考图的区别;通过简单的图像识读,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主题与形式关系的理解;在重构环节,学生们完成学习单、绘制改进后的手绘图,并尝试对AI生图的指令进行改进,体会AI带来的新体验。英语教研组江嘉慧老师的《Unit 4 Future living:Listening,viewing and speaking》一课,围绕Artificial intelligence内容展开,学生直观感受到AI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综合多模态语篇传递的信息,梳理、获取基本信息,概括人工智能对未来世界产生的影响;学生们运用典型句型和词汇探讨话题,并在教室引导下形成科技与人类发展关系的辩证思考。文综教研组靳佳林老师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课,通过环保宣传片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环保问题;学生们在欣赏同伴创作的环保logo时,思考并判断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通过提问、表格填写、图片展示、框架图等丰富的形式梳理了全球变暖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理综教研组戚婷婷老师的《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一课,通过创设基于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答细胞各结构如何通过分工和合作完成某个生命活动,理解并掌握动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功能,继而明白生物进化原因,了解自然选择的重要性。体育教研组卢君老师的《健身健美操18-5:自编花球啦啦操》一课,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使学生能投入课堂学练,并做到动作准确流畅;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层次编排发表见解;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们进行手位分层和队形变化的创编,并与音乐节奏吻合,培养了她们的创意思维。文字|刘佳图片|龚捷捷编辑|林易锴审核|课程教学中心
-
让创意的火花在醇美课堂中绽放 ——记2024“紫竹杯”教学比赛为进一步推进“双新”实施,体现我校“以美强校·德美一体·创新求美·美化人生”的办学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美创”特色的“醇美课堂”建设,我校“紫竹杯”教学比赛历时两个多月于近期顺利落下帷幕。决赛期间,各位决赛教师紧扣“双新”和学校醇美课堂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联想力。老师们通过话题创意、内容创意、资源创意等创意维度去整合驱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力图创新,呈现了精彩纷呈的课堂。语文教研组程爰老师的《写作指导——议论要有针对性》一课作为“撰写演讲稿”这一写作任务的延伸,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让议论有针对性。通过借助课文学习方法、借助量表修改习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尝试解决问题的路径与过程,从而学会在写作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议论,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提炼总结形成自己地思维链,并选择合适的策略灵活地阐述话题。数学教研组陈洁老师的《杨辉三角和二项式定理》一课,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进入到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学习氛围中。以“问题”为主线,设置了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从二项式的展开到二项式定理的推导,再通过例题操练巩固,这些例题不仅涵盖了重要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艺术教研组陈静如老师的《生活镜像2——舞台剧舞美设计初体验》一课,通过让学生观看《茶馆》剧照,思考并归纳“现实主义”戏剧中舞美的风格特点;欣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思考片段舞台布景、空间运用和道具的作用,理解舞美表现剧情、传递人物情感的方法,并将提炼的这些舞美创意方法迁移运用到班级舞台剧的舞美设计中,进一步理解戏剧揭示现实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朱宇老师的《形体的重构与创造》一课,以为校刊绘制封面插画为任务导入,引导学生比较AI生图与大师作品参考图的区别;通过简单的图像识读,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主题与形式关系的理解;在重构环节,学生们完成学习单、绘制改进后的手绘图,并尝试对AI生图的指令进行改进,体会AI带来的新体验。英语教研组江嘉慧老师的《Unit 4 Future living:Listening,viewing and speaking》一课,围绕Artificial intelligence内容展开,学生直观感受到AI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综合多模态语篇传递的信息,梳理、获取基本信息,概括人工智能对未来世界产生的影响;学生们运用典型句型和词汇探讨话题,并在教室引导下形成科技与人类发展关系的辩证思考。文综教研组靳佳林老师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课,通过环保宣传片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环保问题;学生们在欣赏同伴创作的环保logo时,思考并判断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通过提问、表格填写、图片展示、框架图等丰富的形式梳理了全球变暖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理综教研组戚婷婷老师的《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一课,通过创设基于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答细胞各结构如何通过分工和合作完成某个生命活动,理解并掌握动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功能,继而明白生物进化原因,了解自然选择的重要性。体育教研组卢君老师的《健身健美操18-5:自编花球啦啦操》一课,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使学生能投入课堂学练,并做到动作准确流畅;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层次编排发表见解;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们进行手位分层和队形变化的创编,并与音乐节奏吻合,培养了她们的创意思维。文字|刘佳图片|龚捷捷编辑|林易锴审核|课程教学中心
-
观话剧《家客》 悟责任担当 ——紫竹园中学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024年11月15日,紫竹园中学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全体团员以及中心组成员前往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观赏了一场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话剧《家客》。此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引导党员教师重温历史,思考人生价值与社会责任。话剧《家客》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让党员们深受感动。该剧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当代社会中人们在物质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在现实压力下对人性的考验。通过三位主人公不同的命运走向,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坚守与担当,引发了党员教师们对于忠诚、信仰和家国情怀的深刻共鸣。活动结束后,众多党员仍沉浸于话剧的余韵之中,离场后仍就剧中的角色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家客》的观赏不仅为全体党员提供了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净化。该剧所蕴含的积极能量和深邃意义,将鼓舞紫竹园中学的每一位党员教师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坚守教育初心,勇担育人使命,更加积极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党支部组织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党员的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紫竹园中学党支部将秉持多样化的方式持续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引领党员们坚守初心,铭记使命,为学校特色高中的高品质发展贡献己力。撰稿 | 田文珊摄影 | 王俊烋排版 | 田文珊审核 | 党支部
-
启迪智慧,培育素养 ——紫竹园中学理科综合组 “紫竹杯” 教学活动近日,“紫竹杯” 教学初赛圆满结束,紫竹园中学理科综合组的老师们积极参与了说课和初赛公开课展示。老师们紧扣“双新”要求、学科融合以及实验探究的推进等主题,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初赛课。姚竖洪老师上课主题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稳态》,课程围绕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展开,目标是让学生构建概念图并归纳二者关系。通过情境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中详细讲解了体温和水盐平衡在不同环境下的调节过程,涉及多个系统协作。强调人体体温和水盐平衡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且是反馈调节。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戚婷婷老师在《蛋白质和核酸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以早餐食物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手操作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吴钟怡老师在《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学中,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展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能力,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运动进行分类归纳,体验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及现象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徐泽楠老师上课的主题为 《化学平衡的移动》。她从生活问题引入,结合生物知识,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推理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强调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生在观察、讨论中理解勒夏特列原理,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及影响。徐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决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能力,提升学生逻辑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康超老师上课内容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他深入分析教材和学情,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过程涵盖了导入新课、概念讲解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在实验结束后检测结果、分析误差。康老师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着力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老师让学生们在实验中应用了电导率传感器,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溶液浓度的效率和准确性。学生们不仅能够快速得到实验结果,还能直观感受到现代科技在化学实验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邹康老师在信息技术《分支结构的 python 实现》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畏难情绪,将教学目标和重点落在算法和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上。整堂课强调创意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编程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活动展示了理科综合组老师们的教学风采和专业素养,老师们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创意思维,为提高紫中理综学科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字:康 超摄影:龚捷捷编辑:康 超审核:课程与教学中心
-
启迪智慧,培育素养 ——紫竹园中学理科综合组 “紫竹杯” 教学活动近日,“紫竹杯” 教学初赛圆满结束,紫竹园中学理科综合组的老师们积极参与了说课和初赛公开课展示。老师们紧扣“双新”要求、学科融合以及实验探究的推进等主题,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初赛课。姚竖洪老师上课主题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稳态》,课程围绕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展开,目标是让学生构建概念图并归纳二者关系。通过情境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中详细讲解了体温和水盐平衡在不同环境下的调节过程,涉及多个系统协作。强调人体体温和水盐平衡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且是反馈调节。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戚婷婷老师在《蛋白质和核酸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以早餐食物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手操作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吴钟怡老师在《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学中,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展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能力,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运动进行分类归纳,体验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及现象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徐泽楠老师上课的主题为 《化学平衡的移动》。她从生活问题引入,结合生物知识,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推理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强调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生在观察、讨论中理解勒夏特列原理,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及影响。徐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决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能力,提升学生逻辑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康超老师上课内容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他深入分析教材和学情,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过程涵盖了导入新课、概念讲解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在实验结束后检测结果、分析误差。康老师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着力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老师让学生们在实验中应用了电导率传感器,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溶液浓度的效率和准确性。学生们不仅能够快速得到实验结果,还能直观感受到现代科技在化学实验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邹康老师在信息技术《分支结构的 python 实现》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畏难情绪,将教学目标和重点落在算法和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上。整堂课强调创意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编程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活动展示了理科综合组老师们的教学风采和专业素养,老师们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创意思维,为提高紫中理综学科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字:康 超摄影:龚捷捷编辑:康 超审核:课程与教学中心
-
家校携手 聚力同行 ——紫竹园中学高三年级家长会为进一步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家校沟通,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冲刺阶段的发展。11月8日晚,我校高三年级召开了家长会,会议由年级组长杨蓓丽老师主持,高三年级的分管领导、各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出席会议。杨蓓丽老师对高三期中考试和阶段测试进行了详细分析,向家长们通报了近期美术集训的进展情况,梳理了近阶段年级存在的问题,传达了后阶段的考试安排和学校的各项活动。年级分析会后,高三4班家长进班与班主任、文化老师沟通交流,了解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近期的复习任务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任课老师针对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给文化班家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共同探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旨在帮助每位学生全面了解自身情况,实现自我超越,及时调整状态,迎接接下来的挑战。其余班级进画室与班主任、美术老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和近期成果。美术老师详细介绍了集训期间的教学安排、学生的进步轨迹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鼓励学生调整好作息和心态,以饱满的姿态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复习迎考。美术老师表扬了学生在集训期间的热情和专注度,也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个性化点评,使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优点和不足。本次家长会聚焦期中考试、阶段考试、美术集训等情况反馈,旨在通过深入交流,共同为学生的高考之路铺设坚实的基石,不仅加深了家校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文字丨杨蓓丽图片丨龚捷捷编辑 |杨蓓丽审核丨学生发展中心